在近日举办的第27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段宝岩介绍,由他带领科研团队建设的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项目——逐日工程实盘配资,将在今年内完成第二阶段的研发测试工作。目前,相关技术已经具备开展在轨验证的条件。
2022年,逐日工程空间太阳能电站地面验证系统实现了从跟日、聚光、光电转换、微波发射,到微波接收整流的完整过程,完成55米传输距离的微波功率无线传输,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该系统聚光镜接收反射太阳光,再利用其中心的光伏电池阵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能,并进一步转化为微波,利用无线传输的形式发射。接收天线则将微波整流再次转换成直流电,实现电能的空间传输。
通过地面验证,科研团队走通了空间太阳能电站建设的关键技术链条。段宝岩表示,科研团队将瞄准进一步提高功率、提升效率,力求将相关设备送入太空,在低轨轨道进行技术验证。
“一些低轨小卫星,在500公里的轨道高度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6分钟。如果仅依靠自身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力,大约只能工作不到10分钟。”段宝岩说,空间太阳能电站有望缓解“用电难”。同时,在推动工程验证过程,一批新技术也将被有效带动。
当下,逐日工程已进入“2.0”版的研发阶段。“我们希望实现‘一对多’的目标传输。特别是航天器在轨是处在高速的运动状态,我们怎样实现稳定的能量传输,还需要进行持续的试验验证。”段宝岩说,团队还在持续提升这套系统的传输效率,传输距离将提升至百米量级,输出能量提升至千瓦量级。为了实现飞天,系统还必须继续瘦身,做到小型化、集成化、轻量化。
目前,我国对天基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,以中期实现兆瓦级电站、远期实现吉瓦级电站建设为目标。段宝岩预计,在“十五五”期间,逐日工程的相关技术将开展低轨验证,最终在轨建成卫星等航天器的“太空充电桩”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实盘配资
航心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